2025世俱杯,世俱杯赛程,世俱杯直播,FIFA俱乐部世界杯,世俱杯分组,世俱杯中国球队/FIFA世俱杯2025赛季将在美国举行,本站提供最新比赛时间、球队阵容、16强对战表、实时比分与免费高清中文直播入口。7月28日,在新加坡世界游泳锦标赛期间,国际游泳名人堂举行了荣誉颁发仪式。今年新入选国际游泳名人堂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友、中国跳水运动员陈若琳出席了此次仪式,她是今年唯一入选的跳水运动员, 也是第21位入选该名人堂的中国人,同时也是中国跳水队史上第15位获此荣耀的运动员。
“在我的人生旅途中,有两个重要的起点,一个是跳水池,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。”在“从延安到世界:传承与超越”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球校友大会上,陈若琳说,赛场磨炼了她的身体与意志,而母校则塑造了她的思想与灵魂,它们共同成就了今天的她。在人大,她懂得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注入正能量,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。
2024年巴黎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,中国队选手全红婵成功卫冕,帮助中国队实现该项目五连冠。赛后,全红婵和教练陈若琳紧紧相拥。
全红婵是该项目中国队五连冠的“第四冠”和“第五冠”;而陈若琳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得该项目的“第一冠”、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“第二冠”。
陈若琳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;曾是中国女子跳水运动员、三届五项奥运会冠军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,她担任全红婵的主管教练,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跳水比赛男子双人10米台冠军练俊杰的主管教练。
(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,陈芋汐(左)/全红婵(右)夺得金牌。)
( 在巴黎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,练俊杰(右)/杨昊(左)夺得金牌。)
2006年,14岁的她出战跳水世界杯,赢得女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,首登世界冠军宝座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,陈若琳包揽10米跳台单人及双人项目两枚金牌,用“逆袭一跳”结束了中国跳水队近12年无缘女子单人10米跳台奥运冠军的历史,也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囊括单人跳、双人跳两枚金牌的跳台选手。
24岁时,陈若琳因伤病选择退役。25岁进入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,26岁在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以裁判长的身份执裁比赛,27岁执裁世锦赛,29岁执裁跳水世界杯和东京奥运会。
退役之后,陈若琳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,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学业。在她看来,大学生活与之前的运动员身份相比,压力小了很多,除了考试的时候会担心自己记不住知识点有一些紧张之外,大部分时间都是较为轻松的。
“我认为整个大学阶段都是一段值得怀念的记忆,是人这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光。”陈若琳说道。
“两会期间,关注点不在我身上,不像奥运会,所有人都盯着我,生怕自己会出错。”在当时的陈若琳心里,参加两会,好奇多于紧张,“把头发洗干净、脸洗干净、穿得干干净净”,选一身朴素为主的黑色衣服,陈若琳利落地登上了开往人民大会堂的大巴车。“以前来这里参加奥运表彰大会,主要是领取荣誉,心情很轻松,但参加两会像上严肃的政治课,让人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。”
陈若琳有一份傲人的运动成绩单——14岁成为世界冠军,19岁成功实现“大满贯”,23岁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“五金王”。但鲜有人知道,长期的训练导致她患有严重的颈椎伤病,针扎般的疼痛不时袭来,左手3根手指麻木无感。站在10米跳台上,看着一池碧水,陈若琳每一次起跳前都暗自祈祷,“千万不要受伤”。
可她仍一次次走上高台,“如果放弃,我会拖累整个队伍,当时确定我要参加奥运会,如果换人又要重新配对,不一定能拿到冠军。”担心受伤、害怕竞技水平遭遇瓶颈,是运动员陈若琳每天都面对的问题。进了高校,她需要从高强度训练状态进入完全学习的状态,对她而言并不容易。但她乐于面对竞技体育外的世界,尝试在运动员身份之外的更多可能性。
“现在很多人关注的不再是金牌,而是体育精神,是体育人身上的正能量。”但在陈若琳的词汇里,正能量不等于“鸡汤”。“以前什么都没有的时候,会羡慕很多人,可当你最终站到高处后会发现,只要肯努力,肯用心,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当然,有天赋也是很重要的。”
从人民大学毕业之后,陈若琳最初主要是做裁判相关的工作。“我认为我从人大本科教育中学会了很多关于沟通、表达的技巧,这对于我在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。”陈若琳说道,“通过运用这些技巧,我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,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,提高我的工作效率。”
谈及自己在赛场上的成就,陈若琳认为,比赛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平时的训练。
“当平时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,你在比赛时就能够发挥出来,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。这和学生考试是一个道理,如果平时能专心听讲,把知识点都烂熟于心,到考试的时候也自然水到渠成,不会焦虑和害怕。”
陈若琳说,在全红婵身上,她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。“我也经历过发育关,我走过的弯路,不想让全红婵再走一遍,我会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她怎么去面对。”“想要在跳台上保持常胜,你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辛苦。”
在全球校友大会上,陈若琳表示,人大校训“实事求是”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精神,始终指引她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探索,也让她在之后的人生选择中更加笃定和从容。
“无论身处何方,无论身份如何转变,我们始终是人大人,始终有一份对国家的责任、对社会的担当。愿我们同向而行,用行动回应时代,并肩奋斗出属于我们人大人,也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幸福!”
陕公之声激荡时代强音,爱国情怀浸润两地青年。11月3日,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首次在香港举办,以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,以国情教育深化青年认同,为香港繁荣稳定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力量。李子建表示,陕公大学堂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,更是推动中华文化思想及学术研究成果在港传播的重要平台。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,整合各领域专家力量,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浅出、通俗易懂的解读阐释,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、汇聚前沿思想、促进交流互鉴、服务社会大众的先锋课堂。截至2025年9月,已成功举办8季共241场,覆盖线万余人。
11月1日,纪念黄达教授诞辰10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行。政产学研各界专家、学者、校友齐聚一堂,深切缅怀杰出教育家、著名经济学家黄达教授,深入探讨黄达学术思想与教育精神,为推动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发展贡献力量。